中国合唱指挥泰斗马革顺先生辞世
中国合唱指挥泰斗,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马革顺先生,昨天5时47分在上海华山医院逝世。马先生的夫人薛彦莉为他念诵诗篇,弟子王燕等人也陪在先生身边。再过8天,就是先生101岁生日。
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张国勇告诉记者,他第一次见到马老是在1976年。那时候先生60岁出头。张国勇还是个十六七岁的学生,只觉得先生幽默机智,风度翩翩。张国勇师从指挥系黄晓同教授,但常常去请教马先生。马先生毫无门户之见,总是诚恳地指导,表达自己的意见。“先生讲课条理非常清楚,他的著作《合唱学》,在发声理念、吐字、风格方面都达到了世界水准。”
马革顺是陕西乾县人,从小在教会唱诗班唱歌,193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音乐系。1937年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当时,南京中央电台准备在撤退前组织文艺工作者进行抗日宣传。马革顺留下来为《不久就要天明》和《淞沪战歌》两首歌词谱曲。后来,他转赴西安,创作和指挥抗日救亡歌曲。著名的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在拍摄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时,把马革顺在西安街头指挥群众合唱的情景记录了下来。
1950年,马革顺毕业于美国西南音乐学院研究院,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桃李满天下。国内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合唱指挥家几乎都受过其指点。他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合唱协会顾问、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终身会员等,也是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奖”获得者。
张国勇说,马革顺先生的为人和艺术风格可以用“宁静”二字概括。首先,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我从没见他发过火,晚年多次去他家探访,家里没什么变化,非常简朴。”其次,在艺术上,当人们追求音乐的刺激和震撼效果时,他最常指挥的那些曲子,如弥撒曲、安魂曲,都是最抚慰人心的音乐。
2025新澳门天天开好彩 2013年12月16日晚,在马革顺先生虚岁百岁生日前,他曾在上海大剧院登台指挥,还在台上停下来为观众示范。张国勇说,“他站在那里,就是音乐,就是一幅画。”
去年9月,马革顺先生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今年100岁了,我这一辈子活在自己毕生追求的合唱艺术中,觉得很幸福,很满足。”在今年11月15日闭幕的世界合唱博览会上,马革顺教授获得国际合唱联盟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